倪子杰经常到野外寻找化石。 受访者供图
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杨明伟
近日,在怀集县发现一批疑似恐龙足迹,而发现者竟是一名高一学生,他叫倪子杰,目前就读于肇庆博纳实验学校。
倪子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此次发现恐龙足迹并非偶然。“2021年7月,我报名参加了在广西桂林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。规划到桂林的行程时,我通过地质图了解到怀集县有白垩纪的地层,于是决定中途下车,寻找化石。”去年7月15日,在怀集下车后,倪子杰便拉着妈妈直奔地图上的地点,在工地、山地仔细勘察,但均无所获。
“当时很失落,只好往回走。但是,在返回车站的途中,我发现一处建筑工地的石头表面有波痕剖面,根据我判断,它在白垩纪时期可能是湖滩,顿时我又满血复活了。”果然,经过倪子杰一番寻找,他发现了多个疑似恐龙脚印的足迹,并拍照发给古生物学者、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副教授邢立达。
几天后,在倪子杰及其父亲的带领下,邢立达课题组、地质与古生物专家张显球等学者到达怀集,对疑似恐龙足迹及岩层进行详细研究,共发现7个兽脚类恐龙脚印,并于近日对外公布了这一发现。
倪子杰为何能根据一处岩层表面便找到了恐龙足迹呢?这源自他多年来扎实的知识积累。
“我对化石的兴趣源于小学6年级的一次课外阅读。”倪子杰回忆,当时无意中读到一本有关化石的书籍,相当有趣,看完仍意犹未尽,于是开始通过上网、翻书籍、看论文等渠道了解相关知识,结识古生物教授以及化石爱好者。
倪子杰的父亲亦大力支持小孩这一兴趣,每逢周末不是带他去工地、山地等挖石头、找化石,便是陪他到各地博物馆、图书馆涉猎古生物和化石知识。
“刚开始我们找的是相对容易的植物化石,储备一定的经验后才开始接触鲜见的动物化石。虽然大部分时候都是一无所获,但是我特别享受这个过程。”倪子杰笑着说,他也常常因此将自己弄得一身灰土和蚊子包,亲朋好友每次看到都笑话他是在石头堆里长大的。
倪子杰对化石的知识如饥似渴,利用一切课外时间进行学习。别人在打游戏、闲聊的时候,他在学习古生物知识;别人外出游山玩水时,他在挖石头、找化石。经过3年多的积累,如今,他已看过上千篇相关论文,与家人找化石的足迹遍布广东、湖南等地。
1月22日,倪子杰与父亲自驾从广东返回湖南老家探亲,他趁机根据地质图以及化石爱好者的指引,开启了沿途寻找化石之旅。“出发前,我就规划好了沿途的勘察地点,打算一路找回去,让假期更有意义。”倪子杰告诉记者,他也常与身边的亲朋好友分享化石知识与寻找的过程,积极充当科普宣传者。
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