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民在肇庆市新华书店四阅店看书。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
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 通讯员 张惟
肇庆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,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倡导全民阅读,不断满足全市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。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。记者走访文化单位发现,肇庆文化供给日益丰富,积极推进全民阅读深入开展,使阅读在肇庆蔚然成风。文学类、党史类书刊广受市民欢迎;电子阅读、听书阅读等多元化方式为市民阅读提供更多选择。
优化供给创新服务带动全民阅读
倡导全民阅读、建设书香城市,既是肇庆建设文化强市的一项重要内容,也是提高市民素质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。市图书馆肩负推广全民阅读使命,近年来不断改进阅读空间,开展丰富活动,创新服务模式,着力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。
记者从市图书馆提供的阅读数据看到,该馆自成立至今,图书借阅量为4392792册次,电子文献阅读量为260万次;去年全年图书借阅量为302642册次。
“我们通过总分馆体系建设,首推‘1+N+N’的活动品牌渗透模式,指导各县(市、区)公共图书馆实现全域协同开展阅读推广工作。”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市图书馆着力建设一批馆外新型阅读空间,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,打造本土阅读特色品牌,以带动全域阅读。截至目前,累计建设“粤书吧”8个、“砚都书房”22个、“党建书吧”6个、“砚童书吧”5个。
市图书馆还探索空间再造,增加阅览座席100个、藏书容量2万册,打造全市首个“扫黄打非·护苗”阅读体验空间,信息互联开通全省域“粤读通”及粤省事特色阅读服务,启动手机借阅系统等。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,市图书馆采取多种措施,提供更惠民的服务,以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的阅读需求。
故事大赛、阅读分享会、亲子手工……去年,该馆还积极引导市民阅读,统筹组织全市开展各类阅读推广活动1836场次,参与活动达174万人次。
此外,该馆去年还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条主线,该馆紧扣重要时间节点,将全民阅读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度融合,举办各类阅读推广409场次,读者参与活动329881人次。
党史类书籍成大热 文学类书籍畅销
随着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,记者走访发现,无论是市图书馆还是各大书店,都在入门处显眼位置设置了党史类书刊专区。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〈决议〉学习辅导百问》《习近平在浙江》《“四说”新时代打卡新思想》等书刊整齐摆放,党史、新中国史、改革开放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相关书籍种类丰富,浓郁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扑面而来,吸引不少读者驻足翻阅、购买。
肇庆人最爱看什么书?市图书馆介绍,成人借阅榜前三甲为《笑傲江湖》《鹿鼎记》《天龙八部》,少儿则为《植物大战僵尸2武器秘密之妙语连珠成语漫画》《小宝贝全脑开发·2-3岁》《稻子在长大》。
“去年排在借阅量前列的分别为文学类、文科教体类、艺术类,文学类图书一直都是广大读者的最爱,约占年度图书借阅量的55%。”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从肇庆新华书店四阅店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数据来看,该店各类图书销售增长势头较猛,与去年同比增长约44%。店长黄清仪介绍,销售的各类图书中以文化教育类占大头,其次为少儿读物类、文学类。销售表中,最受欢迎的图书分别为《历史是一群喵》《斗罗大陆》《平凡的世界》。从销售情况来看,国学类图书较受中老年人欢迎,漫画类比较受青年读者青睐,文学类图书则受各群体喜爱。
阅读方式多元化 电子阅读受青睐
除了纸质书本的阅读,记者发现,市民的读书方式变得更多元,电脑、手机阅读、听书等方式受到市民的青睐。
市民苏小姐去年通过“微信读书”读了17本书,目前正在看的是《奥斯维辛:一部历史》。“微信读书平台更新速度快、种类全,而且用手机看也很方便,工作之中的碎片时间可以利用起来,随时随地阅读。”在她看来,阅读就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。
像苏小姐这样,喜欢电子阅读的人不在少数。在忙碌的工作外,利用手机、电脑、IPAD、电子阅读器等为自己充电,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。市民陈小姐则热衷于使用喜马拉雅APP听书。“由于上下班通勤时间比较长,经常在开车,所以用有声阅读听书。”她喜欢听财经类和文学类,一方面增长理财知识,一方面放松心情。
各多元化阅读方式竞相登场,市民的新需求也被市图书馆看到。该馆有关负责人介绍,该馆也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工作与新媒体技术紧密结合,不断优化数字阅读内容供给。市图书馆目前拥有有声听书资源50000小时、电子图书60万册、维普中文期刊数据14TB,党建专题库等数字资源总量达50.6TB。市图书馆还实现了手机借阅服务以及粤省事办证、续借服务,社保卡一卡通应用服务,人脸识别认证等服务,进一步拓展读者服务方式,为读者带来更便捷、更广泛的阅读体验,让市民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使用数字资源。
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